close
背景介紹
 
 
  有在關心環保議題或是時事的人應該都被這個藻礁事件洗版了吧?
 
 
  這件事其實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時觀塘環評還是被官派強勢過關,被人們稱之為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順帶一提被人稱為最黑暗的原因是指深澳電廠換址為觀塘,因此被人們認為當時深澳電廠的開發根本就是假議題。
 
 
  而觀塘案環評之所以會過其實也有很大的爭議,當時背景是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多次表態要力拼盡快通過,好趕上 2025 非核家園的時程,而這也是民進黨的核心政策,因此觀塘作為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將是民進黨當時最理想的一個方案,在觀塘環評中共有 7 名 官派人員,11 名學者,這 7 名的官派人員顯然會聽從行政院的命令,無倫環評結果如何他們都有很大的可能會投支持票,在這種情況下正常來說這些官派人員必須迴避,但最後這些官派人員並不用迴避,這讓學者們大感心寒,因此在最後有 8 名學者不願參加環評大會投票,導致環評 7 : 2 通過,這種本該是以專業為主的環評大會卻淪為政治決議的情形被人們稱為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以上是想簡單的介紹一下觀塘案也就是中油第三天然氣接受站的背景。
 
 

 

興建原因
 
 
  接下來再來聊聊為何一定要不斷新建電廠,簡單來說就是台灣的用電需求不斷成長,而為了響應 2050 零排碳的國際目標,身為全球減碳排行倒數第三的台灣來說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絕不可免得,但眾所周知風力與太陽能電廠的建置進度緩慢,且發電效率又受限於環境因素,因此作為排碳量較低的天然氣就成了最佳的救援部隊,在規劃當中除了當前的第三接受站,尚還擬定第四、五接受站,為了能源轉型作準備。
 
 
  補充一點,有人可能會想說為何不用核能,首先核能並非再生能源,雖然核能相當的乾淨,但依然屬於高風險設施,在人民心中有極為強烈的壞印象,又加上政府主推非核家園,核能不論他的發電量多大多乾淨,在政府與人民的共識下將逐漸退場,目前不用核能就是趨勢。
 
 
  除了能源轉型的考量,方才也提到了用電量的成長,能源局預估全國需電量會從 2020 年 2704 億度,成長至 2025 年的 3068 億度,5 年將會增加 364 度電成長 13%,也就說台灣是極需要新的電廠的,而這些用電量的提生來至於何處?
 
 
  當然主要是來自於台灣的經濟主體-積體電路的研發與代工,本來這一塊大餅曾被中國吃去一些,但由於近年來的中美貿易戰,使得這塊大餅幾乎都回歸台灣,使的台灣去年積體電路的出口量暴增(詳細如下圖)。
 
(圖片來源:財政部統計處)(詳細完整連結在此)
 
  為了供應這巨大的需求,又加上能源轉型火力發電的降載,這一切都必須由再生能源來提供,但再生能源也如剛才所說還不夠健全,因此只能尋求替代的方案-天然氣。
 
 
  以上就是我認為為了政府迫切的想要加速天然氣接受站建置的原因。
 
 
  補充一點珍愛藻礁的公投小組也指出為了達到 2050 年減碳 50%的目標,屆時將會有 4 成的接受站會被閒置,花這麼多錢又破壞了珍稀的自然資源,這樣划算嗎?
 
 
  我個人認為2050 年要減碳 50 % 這麼目標幾乎是難如登天,以目前的進度來看根本不可能成功,而若不成功,意味著台灣的再生能源利用將不足以應付整個代工產業,這意味著台灣的經濟將受到巨大的衝擊,為何會如此呢?
 
 
  曾在我過去的文章中多次提及 RE100 ,這是全球大廠共同努力的目標,以 100 %再生能源從事製造生產,若台灣無法給予這謝的環境給產業,那麼大型的企業勢必會轉到適合的國家設廠,降低台灣的就業機會,而中小型無法離開台灣的企業也將受到影響,導致出口減少,這絕對是未來的一大經濟危機,為了避免此事發生,能源轉型的進度必須提升。 
 
 

 

環團的擔憂
 
 
  自從觀塘案強行過關後,大多數人就不再繼續關心這個建案,只剩下少數的環團仍努力地與中油溝通,盡管如此中油在溝通中也釋出極大的誠意,將原先預定的 232 公頃的港區規劃用地改為 23 公頃的填地作為接收站,使用的用地與排水渠道都是既有的,且都避開藻礁,避免影響藻礁生態。
 
 
  從中油與經濟部釋出的消息來看,確實會讓人誤以為用地縮減,且不會再新增填海工程並沿用既有管線,但實際上透過環評資料顯示這個填區並非既有的而是新增的,但這一點中油和經濟部卻不予回應,被人質疑是誤導大眾。
 
 
  再者中油與經濟部一再的表示建造方案已有避開藻礁,但環團認為藻礁必非只有沿岸,海底也有不少,因此實際上整個第三接受站底下都是藻礁,盡管第三接受站有避開沿岸的藻礁,卻依然破壞著海下的藻礁,且環團也認為若要對藻礁的生態系不構成影響就必須遠離藻礁至少 5 公里,否則影響巨大,在距離不夠遠且建築下方都是藻礁的情況下,第三接受站顯然並沒有避開藻礁。
 
 
  最後則是施工品質與專業的不足,自從工程開始後,因海象條件不佳,除工作船 2 度擱淺,其中一次刮除 0.58 公頃大面積得珍貴藻礁,藻礁遭剷除的深度落在 30 ~ 50 公分之間,但也在這事件中有個意外的發現,在遭剷除處發現了約 500 年前的藻礁骨骼,讓人們知道這類型的藻礁每年大約成長0.1公分,10年才能長高1公分,珍稀無比。
 

 

結語
 
 
  先說結論,我並不支持「這次」的第三天然氣接受站建置,同時也填寫了連署書希望發起公投,但我是希望建置第三天然氣接受站,這樣說感覺挺矛盾的對吧?
 
 
  我能夠理解政府為了經濟而努力發展能源的決心,這一點我很是贊同,但最令我詬病的是施工品質的低下與海象專業的不足,進而導致在建置過程中造成大量的藻礁受損,因此我反而不擔心未來藻礁是否會逐漸衰退,我反而是怕蓋完之後藻礁早已奄奄一息了。
 
 
  再來說說為何我接受蓋的原因,首先我必須再闡明一次我的環保觀念,環保是為了讓人類更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並防止環境受到污染與破壞,同時保證人類社會的繁榮與穩定,因此若無法保證人類的社會繁榮與穩定,這樣的環保要之何用?說的粗淺一點,都快活不下去了,誰還會想要環保?
 
 
  保證了經濟的穩定,也就保證了社會的繁榮與穩定,因此為何社會的共識就是經濟優先,而非環境優先,正所謂行有餘力才能去幫助別人,應用在環保上也是這樣,只有我們富裕的社會才有足夠的資源保護環境。
 
  以上便是我個人對於這次連署的立場與觀點。
 

 
  最後我必須講一下網路上的一些留言,由於我被洗版的很嚴重,因此我也看了不少人的留言,很多人都認為環團就是經濟與社會進步的毒瘤,因為他們為了環保而環保,以這次的第三天然氣接受站為例,他們的立場就是不准蓋,不管你怎樣退讓就是不准蓋,因為就是會影響環境。
 
  這樣的環團不管你換址去哪都一樣會有反對的聲音,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環保至上,人類的繁榮與穩定根本不重要,但要說我這種環團肯定是極少數,甚至根本就不是環團,只不過是一群不知人間疾苦的學生罷了,真正的環團是能夠在環保與經濟中取得平衡,至少在我認識的環團人士裡經濟優先的人還是占大多數。
 
  這一整篇文章,其實我只是想講說環保人士不是那種為了環保而拋棄科技與進步的人,相反的他們才是科技與進步的真正擁護者,因為大家都知道有了更先進的科技與穩定地發展的社會,才更有能力對於保育與復育更大的貢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銘叔 的頭像
    銘叔

    銘叔說說看

    銘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