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 外型樣貌

外觀.jpg

(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完整連結在此) 

 


  台灣特有亞種-白鼻心又稱果子貍,對岸稱之為花面貍,之所有有這麼多種稱呼的原因不外乎源自於牠的外貌與食性。台灣人稱以白鼻心稱呼牠,少部分的人也會稱呼牠為烏腳香,但這一點先暫且不談,先說說白鼻心的稱呼由何而來?

 


  白鼻心顧名思義,牠從上額乃至鼻端的整個鼻樑部分皆呈現為白色,而略顯粉色的鼻頭酷似愛心,盡管更多人覺得牠的嬌小的鼻子更像豬鼻,另外牠的耳下、眼下也都呈現白色,而剩餘的部分則為黑色,如此黑白相間的模樣怪不得被對岸稱之為花面貍。

 


  順帶一提,白鼻心常常與鼬獾被人搞混,其實兩者的面部除了都是黑白相間的毛色組成與宛如愛心的鼻子外,最大的差異便是從上額延伸至鼻頭的那條白色帶紋,若實在看不清面部,那麼白鼻心與鼬獾另一大差異便出現於鼬獾的頭頂乃至後頸處有一條細長的白色帶紋,當然也有人認為可以從尾巴的外型分辨兩者,鼬獾的尾巴比起白鼻心的尾巴更加蓬鬆且具有白色長毛,然而白鼻心尾巴末端則為黑色,但實際上這種方式是相當困難的,且不精確的,因為牠們是夜行性動物又喜歡在樹上移動,故此在一片黑漆漆的環境中你哪看得清牠的尾巴蓬鬆度或顏色?另外牠們尾巴的毛色也會因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不一樣的樣態,反之面部的白毛相對是更能清楚判斷的。

 


  白鼻心身長約為 45 ~ 65 公分,尾長約為 30 ~ 40 公分,體重約為 3.6 ~ 6 公斤,整體毛色除了上述已提過的面部外,皆為灰褐色,而四肢與尾巴則為黑色,牠的四肢雖短,但卻相當強壯,搭配上五趾可伸縮的鋒利爪子,使牠能夠在樹上做出各種特技表演,而牠那長超過半個身體的尾巴,更是提供牠良好的平衡感,使牠能夠在樹冠間快速移動,另外牠特化的肉掌異常的厚,且富有彈性,除了使牠更適應攀爬樹藤外,也能在跳躍時,減少衝擊力並保持安靜,以免驚動牠們的獵物,或是獵食者。

 


  而為何有些人會稱牠為烏腳香呢?

 


  據觀察,當白鼻心心情異常緊張時,比如生氣、警戒,甚至驚恐,牠的鼠蹊部的臭腺會噴發出類似濃縮過的尿液,呈現咖啡色,與臭鼬相似具有獨特的臭味,旨在驅敵所用,但這並不是牠被稱為烏腳香的原因。

 


  牠之所以被稱之為烏腳香,是因為牠的後腳底擁有腺體,主要是為了可以在沿途留下氣味標記領地,而這個氣味有種類似花生油的香氣,雖然沒有親自聞過,但若真是如此,那確實相當迷人;如此香氣搭配上小黑腳,便是烏腳香的由來。

 

 

二、 棲地食物

覓食.jpg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在此) 

 


  白鼻心主要常見於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山林間,也就是說靠近山區的人們對於白鼻心的出沒算是相當熟悉的,然而前面也提過,白鼻心是台灣特有亞種,這意味著牠也有與牠同種親戚,這些親戚主要分布在亞洲熱帶、副熱帶地區,比較特別的是日本一帶也有牠們的蹤跡,不過根據遺傳學的研究發現,牠們的祖先應該是來自其他地方,其中包含台灣。

 


  白鼻心主要棲息於森林、稀樹灌木叢,少部分居住在亂石岩地,主要以樹洞、岩洞或地洞,甚至濃密的灌木叢作為巢穴,這些居所有可能隨著季節變遷而有所不同,冬春時節,會以較為保暖的洞穴作為主要居所,而炎熱的夏季,則會以蔭涼的樹叢作為棲所,但無論以哪裡作為巢穴,這些巢穴都離水源不遠。

 

 

牙.jpg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在此) 

 


  白鼻心屬於雜食類,葷素不忌,而果實是牠們最偏愛的食物,這也說明為何牠們的身體為何如此適應爬樹?這不僅是為了躲避掠食者,更大的原因是源自於牠們對於果實的著迷,鮮甜可口的水果是牠們的首選,其次是樹果,最後才是小型生物或昆蟲,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外型如此可愛討喜的白鼻心,有何能力獵殺其他小動物?前面提到牠不僅有尖銳的爪子與粗壯的四肢外,牠那一口牙也不容小覷,上下成對的犬齒,不但尖銳甚至細長,這幫助白鼻心能夠死死的咬住獵物,使之斷氣。

 


  另外若在野外遇到白鼻心,千萬別隨便靠近,當牠開始警戒你的時候,你會聽到「喀、喀、喀!」的聲音,只要你再靠近,牠便會發動攻擊並噴射臭氣,若被牠咬傷,除了受傷流血外,還有很大的機率得到狂犬病或是蜂窩性組織炎,一旦被咬傷最好去就醫,以免留下隱患,追悔莫及。

 

 

三、 族群特色

族群.jpg

(圖片來源:WildCreaturesHongKong)(完整連結在此) 

 


  白鼻心為夜間動物,盡管牠們會劃分領地,但領地意識的強烈程度並不是相當明確,偶爾也能容忍其他人來自己的領地覓食,不過透過觀察,牠們主要只會與家庭成員分享領地,並共居於同一個巢穴,其中較為有趣的數據指出,雄性與雌性的活動範圍比例約為 9 : 6,猜測是因為雌性要餵養幼獸,因此無法有較大的活動範圍,而雄性活動範圍較大,也促成牠能夠有更多機會與其牠雌性交配的可能。

 


  白鼻心的繁殖期主要分布在 4 ~ 6 月,發情階段兩性的食慾都會衰退,兩性的性器都有明顯的紅腫,性器的變化使得牠們對於交配的慾望更加迫切,發情前期,雌性會頻繁排尿,此時尿液中已含有特殊的氣味勾引雄性前來求偶,然而此時的雌性並不會接受雄性的求偶,而當雌性進入發情的中期時,牠們會互相舐舔、愛撫以刺激雙方的情慾,當雌性願意接受交配時,則會高舉尾巴並將後腿發開,在雄性面前來回走動,通常這時的雄性便再也忍不住,最後便進去正戲。

 


  白鼻心的交配時間不長約 2 ~ 10 分鐘,但次數卻可以很多,根據觀察最多高達 20 次,但由於白鼻心並沒有配偶的觀念,雄性為了保障自己的後代不至於被其他雄性取代,牠們在交配結束後,會在雌性的陰道留下交配塞(不確定正確的翻譯),交配塞主要是一種凝膠狀的分泌物,能夠隨著時間慢慢硬化,雖然雌性能夠將之排出,但在排出之前,雄性精子授精的機率已有極高的優勢,因此就算其他雄性想要與之交配,那就要先拔掉這顆交配塞,才能進行求偶與交配的機會,不過通常有交配塞的雌性,對於交配的慾望也會隨之下降,這也大大的保障了雄性後代的延續。

 


  補充一點,交配塞並不僅存在於白鼻心這一物種,比方說蜜蜂、蜘蛛、老鼠,甚至袋鼠等等都有這樣的交配行為。

 


  白鼻心孕期約為 60 天,一次可產下 2 ~ 4 隻幼獸,雌性會負上照顧幼獸的責任,幼獸會緊隨母親身旁,學習生存技巧,直到 8 ~ 9 個月大時,牠們的牙齒將發育完成,再過 3 ~ 4 個月便性成熟,展開全新的貍生。

 


四、 人類與牠

人工.jpg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在此) 

 


  白鼻心可愛的外表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更深受小孩們的喜愛,盡管牠的野性始終未得馴化,但仍舊不少人爭先恐後地想要飼養白鼻心,雖然人們可以提供牠們良好的食物需求,但居住條件卻難以達成,畢竟屬於山林的牠們所需要的活動範圍至少需要直徑 1 公里,但試問有多少人家有如此廣闊的空間呢?對牠們來說就算不將牠們關進籠子飼養,但你們的家對牠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水泥牢籠。

 


  其次白鼻心在 SARS 爆發的年代更是家喻戶曉,主要原因就是當時從白鼻心身上驗出 SARS 病毒,但身為野生動物的白鼻心為何會將病毒傳染到人類身上呢?

 


  原因無它,便是廣東人吃野味的習慣所致,查到原因後為了抑制病毒的爆發,所有捕捉或養殖的白鼻心全面被撲殺,數量足有上萬,在此期間就連與牠長相相似的鼬獾也跟著遭殃,過了若干年,科學家才發現,白鼻心只是中間宿主,而真正的元兇則是被其吃下的中華菊頭蝠,然而這遲來的正義,並不能為生活在對岸的白鼻心帶來種族的延續,此時的野生白鼻心數量在中國境內已達到近危的程度,然而由於人類生活圈的不斷開發,野生白鼻心的棲地不斷破碎化,復育牠們的難度只能說越發艱難。

 


  眼尖的人應該有發現,對岸可是有在大量飼養白鼻心的,白鼻心除了作為美食佳餚外,更具經濟價值的是來自牠們的毛皮,而台灣也有飼養白鼻心的養殖場,但主要以寵物市場為主。

 


  在爬山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見過白鼻心的記憶,對我而言,見到白鼻心總能讓我心情愉悅,感覺今天的自己相當的好運,但也不禁讓我思考,當我越來越頻繁見到牠們時,是不是意味著人類早已打擾到牠們的生活了呢?牠們本是在山林中自然嬉戲的快樂頑童,但這樣的牠們真的能融入人類社會嗎?又或者人們會因為牠們的野性而展開下一場撲殺呢?或許是時候了,我們該好好深思如何停止繼續開發山林,如何讓自然歸於自然了。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還請追蹤我的粉絲團部落格以及巴哈小屋喔!!

同時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世界的奧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銘叔 的頭像
    銘叔

    銘叔說說看

    銘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