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 外型樣貌

外觀.jpg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在此)

 


  叉角羚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之一,雖說牠的名字中有羚這個字,但牠並非與一般的羚羊那般屬於牛科,而是屬於獨立而特別的一科一屬,原因無牠,全因牠來自更新世,而更新世便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冰河時期,而在那場大滅絕時代牠僥倖的存活,使得後人有幸看到這種上古生物。

 


  藉由牠的外觀,人們推測叉角羚可能是由上古牛科演變而來的物種,也有少部分的人認為是上古鹿科的變形,而之所以如此判斷主要是以牠的角作為依據,牠的角基為骨質,因此不會脫落類似牛科,但牠的角鞘屬於角質與毛的混合,會年年脫落且角鞘會分叉又類似鹿,從這樣看來似乎更接近鹿科,不過牠卻與鹿科不同的是牠有膽囊,像牛不似牛、像鹿不似鹿,使牠成為獨立的科屬。

 

 

公.jpg

(圖片來源:wiki(公))(完整連結在此)

母.jpg

(圖片來源:wiki(母))(完整連結在此)

 


  叉角羚又稱為美國羚羊,其身長約 1.49 公尺,高約 1 公尺,重量約 75 公斤,在牠的脖頸與胸前都有白色條紋,腹部與臀部的毛色為白色,其餘皆為土黃色,另外公母最大的差異主要是公羚的下巴處會長有一小搓的黑毛。

 


  牠的眼睛也是其一大特色,眼睛非常大,直徑約 50 毫米,這使牠可以看得極遠,而突出的眼睛擁有 320 度的可視角,幾乎毫無死角可言,這使他的保命能力大大上升,然而為了確保無死角,眼距也就因此較寬,這導致牠近距離的物體看得並不清楚,也就是說敵人若太接近牠且保持不動,叉角羚很可能就會身死當場,這正是所謂的燈下黑吧。

 


二、 棲地食物

棲地.jpg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在此)

 


  叉角羚目前是以加拿大以南,乃至美國西部,直到南方墨西哥等地皆有其蹤跡,然而在美洲被開墾前其分布遍布整個北美大陸,數量更達到上億隻,然而如今卻只剩下百萬頭,其中緣由也不必多說。

 


  通常以海拔 900 ~ 2400 公尺的廣闊的草原或荒漠是牠們主要的棲地,以低矮的灌木樹葉為主食,食物不足時也會吃草,而在棲地附近的半徑 5 ~ 6 公里內必有水源,之所以離水源有一段距離,就是因為水源處常常有掠食者伏擊,故而保持距離。

 


  另外為了避開寒冷的冬季,牠們在秋季至春季時會進行一場世上最長遠的遷移,叉角羚們會不惜跋涉約 193 公里到達牠們最遠古的出生地-俄懷明州的大堤頓國家公園,這種遷移除了避冬外也有來自基因的一種呼喚,大堤頓國家公園不僅提供優良的環境供牠們生存,同時牠們會在這生下下一代。

 


三、 族群特性

族群.jpg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在此)

 


  叉角羚屬於群居生物,於夏季時一個群體約 50 ~ 100 頭,而在冬季食物缺乏且掠食者的威脅更劇時,群體數量將會突破 1000 頭,牠們會為了安全而互相警戒,為了覓食而一起遷移,當發現敵人時則會以打響鼻或是舉起白色的尾巴示警,而此時叉角羚則會開始瘋狂的逃命。

 


  以牠們逃命的速度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掠食者可以造成威脅,叉角羚的最高速度可達到每小時 97 公里,這種速度僅有獵豹可以匹敵,然而叉角羚卻可以以每小時 72 公里的高速狂奔 11 公里,這等高速幾乎使其沒有任何天敵。

 


  而叉角羚的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推測是因為遠古時的天敵-北美獵豹,在北美獵豹的威脅下,叉角羚演化出如此為了生存而進化出的生理結構,更大的心肺與極高密度的粒線體,這使牠的氧氣代謝能力大大提升,而細長的四肢與極輕的骨架,使其能輕鬆地保持高速,尖而長的蹄,讓牠在高速下能有緩衝吸震,保持穩定,盡管牠跑得很快,但跳躍能力越極差,一般的圍欄就可以止住牠們的步伐。

 


  上文曾提到冬季時,叉角羚會到大堤頓國家公園生活,而到了春季時叉角羚們則會開始發情,而母羚會引誘公羚們使牠們大打出手,而母羚則會與勝利者交配,而強壯的公羚往往會有一群母羚後宮,此時只要有任何公羚靠近後宮都會被牠打跑,打跑後會為了宣示主權與母羚交配。

 


  母羚的孕期相當的長約 8 個月,通常第一胎只產一子,往後則會產兩子,而母羚的繁殖方式極為特殊,牠會一次排出4 ~ 7 顆卵子,而當這些卵子都受精後,將會互相纏繞推擠,而最後多數的卵子會因營養不良而死去,最後留下的卵子才會發育成胚胎,這種模式的子宮內競爭放眼世界仍是獨一無二,另外叉角羚的染色體數目並不固定,但仍有個範圍,不過這也使得個體間型態多變,而這種多變反應在外型上,如不長角、多出一個肋骨或是乳頭,推測在遠古時代叉角羚應該是多樣性極高的一種生物。

 


  幼羚出生數天後便擁有遠超人類的跑速,但在猛獸環伺的蠻荒大地上,這等速度仍不夠看,又加上生理機能發育未完全耐力上更遠遜於成年羚羊,因此幼羚依然有許多的天敵,如狼、山獅、金雕等等,因此母羚除了教導幼羚生存外,也保護著牠的安全。

 


  而這種保護方式並非與掠食者以命相搏,而是讓幼羚躲起來,母羚會隔幾個小時回來給於照顧,但在藏幼羚時母羚僅用三秒的時間就可以記下幼羚的位置,每次回來都能準確無誤地找到幼羚,可謂是記憶力驚人,而在之後會在將幼羚再換到別的地方躲藏,以免費掠食者察覺。

 


  幼羚在躲藏時會以靜臥的姿態等待母親的回來,在此期間就會如同雕像一般,除非遇到真正的危險,否則完全不會移動或離開,根據記載曾有一頭幼羚在靜臥時遇到美洲野牛路過,而美洲野牛正好踩過牠的前蹄,幼羚連閃都不閃就給牠踩,下場自然是前蹄直接被一分為二,由此可見叉角羚從小就有臨泰山之崩而面不改色的穩重氣質。

 


四、 冰河之後

冰河.jpg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在此)

 


  史前時代的北美有著許多著名的肉食動物如:北美獵豹、短面熊、恐狼、美洲擬獅等等,這些動物雖然盡皆滅絕,然而在那時代牠們各個都是稱霸一時的頂尖強者,舉手投足下我們人類皆為之灰飛煙滅毫無懸念,而在如此危機四伏的世界裡叉角羚為了生存逼出了所有的潛能,牠將所以能力點數都配到了敏捷上,成為北美馬拉松第一悍將,也或許是如此牠才能足夠的耐力遷移到較為適合生存的環境並得以存活。

 


  當冰河時代結束後,北美大地上的天敵盡皆死絕,就此這塊大地成為叉角羚夢想中的天堂,但好景不長,因為人類來了,人類從食物鏈最底層逐漸爬到了頂端,這個頂端是無可匹擬的,甚至是其他生物無法仰望的存在,所有動物的生死操之人類一念之間,而動物們必須為了人類的利益而服務,身上的肉與毛皮、頭上的角,所有的一切都屬於人們衡量貨幣的道具,這無疑也是場大滅絕,比起大自然冷酷而公平,人類的滅絕更充滿的貪婪與暴戾,這種絕望瀰漫於整個美洲大陸。

 


  而這一場浩劫人們給予它一個充滿冒險與浪漫的專有名詞-大航海時代,它無疑給予人類社會與文明極大的進步,然而代價卻是動物們的屍體以及綠意盎然的森林,所幸人們發現到,原本在美洲大陸上四處可見的叉角羚開始逐漸消失,甚至意識到有許多動物是真的已經消失了,人們才發現文明在高速推進的過程中,卻也在急速地失去,失去那曾經的美好,而那些美好可能再也無法獲得,人的一生最幸福的並非金錢或是權力,而是無價的回憶,故此保育動物於此而始。

 


  叉角羚的數量由 3500 萬頭急遽下降,據統計恐怕不足 3 萬頭,面臨滅絕也不遠了,所以保護措施來的夠快,民間與政府通力合作之下至今總算恢復至 300 萬頭,也開放給人打獵娛樂,每年配額約 4000 頭,這種打獵活動也算是一種生態平衡,主要是因為叉角羚能力過於突出,一般掠食者難以捕殺,雖然美國叉角羚恢復狀態看似不錯,但牠的亞種-墨西哥叉角羚卻已面臨滅絕的風險,只剩下 1200 頭,說實話其實已經算是沒救了,滅絕幾乎是肯定的。

 

 


 


  最後感謝大家的觀看,叉角羚雖然長相奇異,但身為遠古生物這樣的詭異卻是相當合適,盡管現今叉角羚的數量看似穩定成長,但可別忘了全球暖化依然在威脅著所有的生物,然而這場威脅早已開始,是否能再次逃出生天,就看你我如何做了!

 


  叉角羚擁有極其適合奔跑的生理結構,以及碩大的眼珠,這兩樣是牠在荒野立足的根本,而多變的染色體,與特殊的繁殖方式造成牠也有著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可以想像在遠古繁盛時期的牠,那時的多樣性是更是遠超現今,或許有更多更奇形怪狀的叉角羚存在,比方長著翅膀的、有著獠牙的等等這種如幻想世界的生物,但不論牠曾經如何輝煌,現代的牠就是一頭似牛非牛、似鹿非鹿的獨特存在-叉角羚科-叉角羚屬-叉角羚種。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還請追蹤我的粉絲團部落格喔!!

同時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世界的奧妙。

arrow
arrow

    銘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